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奔驰为什么和北汽合作_没了奔驰技术,北汽的日子,还怎么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历史进程中的北京奔驰2.没了奔驰技术,北汽的日子,还怎么过?
3.奔驰不跟北汽玩了?这只是奔驰敲山震虎之计!
4.北汽集团 深度绑定奔驰之后 未来何去何从?
5.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叫什么?比亚迪奔驰合作腾势
历史进程中的北京奔驰
文|东篱
中国市场继续成为各家外资车企的救命稻草。
近日,戴姆勒公司欲增持北京奔驰股份的消息广泛流传。有媒体报道称,戴姆勒希望跟北汽重启谈判,想要将前者在北京奔驰的股比从49%提升至65%。
对此,戴姆勒德国总部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公司对此事不予发表评论。
早在近两年前,同为德国车企的宝马已增持华晨宝马的股份至75%。大众汽车也在今年上半年如愿以偿,成功持有75%的江淮大众股权。如今德系三强,只剩戴姆勒尚未突破曾经的股比限制。
频繁变动的北奔股比?目前,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股份,01958.HK)、戴姆勒股份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51%、38.665%和10.335%股份,即北汽股份和戴姆勒的股比为51:49。
北京奔驰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吉普的时代。1984年正式成立的北京吉普是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当时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AMC)的股权比例分别是68.65%和31.35%。合同规定,美方有权增加投资。
1990年,收购了AMC的克莱斯勒追加投资,将其在北京吉普的股权提高到38.25%。
此后,北京吉普在1995年的销量达到8.2万辆,迎来短暂的高峰,但之后并没有如预期般登上10万辆的台阶,1996年开始销量逐年下跌,到1999年,年销量下滑到了2.1万辆。
世纪之交,北京吉普的情况也没有好转,戴姆勒开始入局。
1998年,戴姆勒-奔驰斥资383.3亿美元兼并克莱斯勒,并组建戴姆勒·克莱斯勒(简称“戴·克”),同时布局进入中国。
2001年3月,北汽、戴·克以及戴·克中国三方在美国签订延长30年的合资合同,股本比例调整为57.6%、31.85%和10.55%。
2004年10月,股比再次发生变化,中外方(外方仍是上述两家)股比变成了50:50。
2005年8月8日,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京吉普告别历史舞台。
随着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拆分,2010年1月26日,合资公司再次改名,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诞生。
然而,北京奔驰股权变动的脚步并没有停下。2013年11月,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汽股份对北京奔驰持股比例增加到51%,外方持股49%。同时,在这个被称为“北戴合”的项目中,戴姆勒于同年收购北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持股比例为9.55%。
这是一个交叉持股协议,戴姆勒的直接和间接持股其实已经突破50%的上限,但为规避这一风险而需要进行的北汽持股戴姆勒却迟迟没有消息。
按照官方说法,北汽持股戴姆勒的计划在2015年已经启动,但由于要寻找合适时机,加上国资审批流程等因素,这家中国车企花了6年时间才实现当初的梦想。
2019年7月23日,北汽集团宣布投资戴姆勒,获得其5%的股份,包括2.48%的直接持股,以及获得额外等同于2.52%股份投票权的权利。
“不要把目光放在制造环节的股比问题上,对两大企业来说,双方通过交叉持股,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种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了持久稳固的合作构架。”时任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对媒体透露,他们持股戴姆勒也是对未来合资股比开放的前瞻布局。
难以阻挡的开放进程?突破股比限制,不仅要靠汽车公司的努力,也要考虑到改革历史的进程。
中国的汽车股比的限制始于1984年,与北京吉普成立同年,但是这个股比却是根据另一家合资企业提出的方案为基础。
当时中国首家轿车中外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提出中外双方50∶50的股份比例,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度成为外资车企们难以突破的红线。
10年后,50:50的股比红线被写入官方文件。1994年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了在中外合资企业里中方的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这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起步阶段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许多国内车企在与国外车企的合作中一定程度培育起了自己的设计、研发和制造等能力。
不过,温室很难培养出能顶着烈日绽放的花朵。
股比限制也让部分参与合资的中国汽车企业习惯躺着挣钱,忽视对自主品牌进行研发投入,竞争力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几乎没有合资品牌的中国企业更有忧患意识,愿意在研发、制造和创新上持续大手笔投入,不断向上突破。
“在一定发展基础上,只有开放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倒逼企业创新。”2018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如是表态。
当日,发改委正式宣布,中国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并明确给出了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早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商务部表态称放宽汽车等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包括股比限制。
消息一出,反弹不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国有汽车企业大多反对放开股比。时任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直言:“汽车不能放!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中国梦的实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中汽协曾上书中央,呼吁不要放开股比限制。
但开放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推动力。2017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推进新能源汽车制造等12个领域的对外开放。
时任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在解读此通知表示,在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将放宽外资准入,改变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限制。
2018年4月10日,国家最高领导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外资限制。
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已走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路口,国家高层领导的表态加速了政策的出台。一周后,国家发改委就宣布前述开放时间表。
很快,第一家突破股比限制的合资车企诞生了。
2018年10月11日,宝马集团宣布计划收购华晨宝马25%的股权,次年1月18日,华晨汽车批准股权出售,宝马在合资公司的股比达到75%。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车企便放下了包袱。
去年3月的大众汽车年会,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提了期待的时间点,“我们期待在2019年末或2020年初,能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为大家宣布大众汽车集团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但这次表态遭到了强势国内车企的反击,上汽集团发布声明称,上汽集团未与大众汽车集团就“调整股比”一事进行过磋商,大众汽车集团也未正式向上汽集团提出过讨论调整股比的计划。
最后的突破口来自新的伙伴——江淮大众。
2020年5月底,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50%的股份,同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
其实从2018开始,曾屡次传出戴姆勒希望增持北京奔驰的消息,但始终没有落地。
北汽换帅的微妙时刻?8月底,戴姆勒希望重启北京奔驰增持谈判的消息传出,不会是空穴来风。
汽车行业变革叠加疫情影响,戴姆勒的营收和利润表现都不理想。财报显示,戴姆勒2020年第二季度销量同比下滑34%,营收下降29%,净亏损扩大至19亿欧元。
公司需要节流,裁员不得不进行。据媒体报道,在2019年万人裁员计划的基础上,戴姆勒将进一步扩大裁员规模。
同样重要的是“开源”。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是戴姆勒唯一一个实现营收同比增长的市场。如果能够提升北京奔驰的持股比例,奔驰一定不会错过这一机会。
“戴姆勒全球表现不佳,中国市场是最大亮点,增持股比意味着直接增加利润。”某咨询公司汽车分析师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奔驰的产品力和品牌形象一直拉着北汽在跑,戴姆勒有一定的谈判底气。
而北汽集团的高层调整对戴姆勒来说或许是一个机会窗口。
今年7月31日,北汽集团宣布63岁的徐和谊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该职位由原北京金隅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接任。
空降一个非汽车行业的一把手,北汽集团需要经历一波调整和适应,戴姆勒如果真的选择此时开启增持北京奔驰的谈判无可厚非。
北汽的另一个合作伙伴——现代汽车其实也表露出类似的想法。
“现代汽车的在华发展,并不能完全依托于合资公司的现有模式。”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销售革新室室长辛宗昊在今年下半年表示。
根据现代的规划,现代及起亚的品牌运营将主要由现代汽车中国总部负责,两家合资公司将更侧重于销售方面的工作。
这家韩国车企的表态和做法被一些专家解读为“现代在为今后的股比放开做准备”。
8月14日,履新北汽集团不久的姜德义调研北京现代时表示,“中韩股东双方要加强沟通,形成北京现代发展共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在北京现代需要凝聚共识的时候,传出戴姆勒想要增持股比的消息,对姜德义来说并不是一个那么好的消息。
不过,戴姆勒并没有证实增持股比的传言,HD汽车商业周刊向戴姆勒德国总部求证这一消息,得到的回复是公司对此不予置评。
相较于华晨汽车和江淮汽车,北汽集团在中国更为强势,要增持北京奔驰股比,戴姆勒的挑战不小,毕竟这也是北汽的利润奶牛。
北京汽车2020年半年报显示,自主品牌上半年收入不足30亿元人民币,亏损18.35亿,而北京奔驰的收入高达749亿元,毛利润接近200亿人民币。
因此,北汽不会轻易让出股权。
同时,姜德义也是一个强势的管理者。接触过这位北汽新任一把手的人士对HD汽车商业周刊透露,姜德义注重资本市场,在这方面的处理有其独到的思路。
另一方面,戴姆勒和北汽集团的交叉持股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
不过,即使北京奔驰的股比变动谈判真的启动,戴姆勒和北汽之间也将会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没了奔驰技术,北汽的日子,还怎么过?
业内热火朝天的中德大会随着闭幕暂告一段落,难得汽车圈宁静的周末又被北汽一则公告打破了。
10月17日,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汽车”)发布声明表示,“北汽德奔股权结构的变更对北汽集团和戴姆勒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北汽集团及北京汽车与戴姆勒的技术合作。”?
而且,这则声明重点强调了北汽集团自己的研发体系,声明表示,“北京汽车通过自主品牌通过开发合作和自身努力,目前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研发体系,并于2019年发布BEIJING品牌,全新车型BEIJING?-X7在2020年上市后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毋庸置疑,官方发声可以说,是对此前外界就北汽集团和戴姆勒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以及北汽自主发展产生的热议给予回应。
据悉,早在2018年持有北汽德奔49%股权的MBtech被戴姆勒卖给了AKKA,北京汽车于2020年5月从AKKA回购了北汽德奔这部分股权,自此北汽德奔由中外合资企业变更为法人独资企业。
换言之,MBtech的退出也不能看作戴姆勒的意志,不过,尽管北汽官方积极给出正面的回应,但在汽车股比的关键年份里,就MBtech退出合资公司股权这一举措也给外界释放了更多的信号:这或将成为北汽集团与戴姆勒过去十多年合作中的一个关键点。
北戴“情缘”十七年
北汽与戴姆勒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十七年前,2003年起双方通过合资公司北京奔驰便建立起合作关系,此后在乘用车、卡车和商务车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等领域都有捆绑,并交叉持股。
2005年北京奔驰成立,在北京奔驰股权架构中,北汽集团占51%股比,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公司和戴姆勒股份共49%,至此,北汽集团与戴姆勒正式“联姻”。同时,也开启了双方在股权上的博弈。
2013年,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签署了被称为“北戴合”项目的战略合作,双方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即戴姆勒投资入股北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乘用车板块北汽股份12%的股权。双方对合资企业北京奔驰进行股权重组,重组后北汽股份持股比例增加到51%,同时,戴姆勒在双方的销售合资公司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到51%。
事实上,细看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的这份“交叉持股”合作并不对等,戴姆勒持有北汽股份和北汽新能源的股份,而北汽对戴姆勒集团的持股却未进一步。
不过,为了给北汽提供更多合资品牌的技术支持在,2015年,北汽与戴姆勒一家技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即北汽奔德。这家公司总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北京汽车占股51%,MBTECH(奔驰技术集团)占股49%。
时隔4年,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的“交叉持股”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19年7月,北汽集团官方发布消息称,已通过交易持有戴姆勒股份公司5%股份。
这一“历史性问题”的落地,对于两大车企来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稳固。
时至今日,虽然北汽奔德合资公司结束了合资模式,但一定是双方经过深思梳理后一种趋利避害的结果,毕竟,在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合作的十几多年中,双方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幅“互利共赢”的局面。
北戴合作的“成果”
以北汽德奔来讲,这家合资公司不仅消化了上一代GLS、上一代E级车V212平台等技术,还帮助北汽吸收并升级了萨博技术平台。根据当时的定位,北汽德奔的核心任务是负责北汽高端车的技术研究和高端车平台、车型开发工作,利用奔驰的先进技术提高北汽自主品牌的形象和硬实力。
当年在收购萨博的生产线和部分技术知识产权后,北汽推出了"M-trix中高端轿车平台",其包含了GM2400、GM2900以及Epsilon平台,这三个平台均源自萨博。以绅宝D系列为例,其采用的是GM2900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BJ80运用了奔驰G级的部分技术,BJ90在三大件上引用了奔驰的3.0T、4.0T发动机。另外,北汽旗下的另外一款汽车BEIJING?X7,采用了奔驰上一代E级车V212平台以及前后车桥技术。
此外,在与戴姆勒合作期间,也为北汽在“高”、“新”、“特”的道路上发展助力。北汽与“代工皇帝”麦格纳签约高端新能源代工厂,与戴姆勒共同推出ARCFOX高端新能源车。
无独有偶,在双方合作中也为戴姆勒带来不少好处。据戴姆勒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共销售整车54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34%,营收302亿欧元,同比下滑29%,净亏损19.06亿欧元。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上却表现强劲,梅赛德斯-奔驰在第二季度实现了21.6%的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梅赛德斯-奔驰共向中国客户交付34.6万辆品牌新车,基本恢复至上一年同期水平。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我国市场就已变成新款奔驰全世界第一大市场。以后,新款奔驰在华销售量一路乘向上。从2015年在华产销量25万台,到2019年全年度销售量超出55万台,到2020年预估将提升60万辆。我国市场已成为奔驰品牌重要的盈利来源。
那么,北汽奔德合资公司外资撤股,也可以说是北汽与戴姆勒合作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未来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站在“北戴”此前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双方合作又会呈现怎样的局面呢?
绕不开的合资股比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北汽与戴姆勒今后的合作都绕不开合资股比的问题。而对于合资股比问题,外资向来想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拥多一分的话语权,对于自身就会多一份盈利。
2018年国内政策放开了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宝马为首家尝到红利的车企。2018年10月,华晨汽车宣布拟在2022年前向宝马集团出售华晨宝马25%的股权至75%,成为放宽股比限制首例。此举在业内引起更多外资车企的跟进。
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投资10欧亿元,获得江淮汽车集团50%股权,同时,增持江淮大众合资公司的股权至75%,获得公司管理权。
可以说,在对合资股比越来越宽松的今天,对于部分品牌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合资企业,在合资关系中外资越来越想占据主导地位。
显然,与华晨和江淮不同,北汽在合资股比博弈种表现似乎更强势些。据悉,在2019年7月,北汽甚至通过控股子公司购买戴姆勒5%股份,并一直尝试继续增持,大有超过吉利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的势头。
2019年11月,相关人士表示,继收购戴姆勒5%的股份后,北汽集团有意继续增持戴姆勒股份。同样,业内也有不少关于“戴姆勒欲对北京奔驰的持股比例提高到65%”的传言。今年9月,业内再次传出“戴姆勒欲重启与北汽关于增持北京奔驰股权的谈判”。
随着北汽新董事长姜德义履职,以“新领导正在熟悉业务”为由,对于戴姆勒短期内对北京奔驰的增持时间和股比等问题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未来双方在这场“合资股比”之争中将展开一场拉锯战。
不可否认的是,北汽在这场合资股比战中,会全力争取更多的股权,这也让外界产生更多的好奇,如果北汽不走华晨和江准的“老路”,是否会打造出一种股比放宽后中外合资的新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未来双方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场关于合资股比之争的暴风雨只会更加猛烈。
文/赵嘉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奔驰不跟北汽玩了?这只是奔驰敲山震虎之计!
近日,一些博眼球的无良媒体,把“奔驰再无北京二字”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以为奔驰要退出与北汽的合作框架。
事实上,尽管奔驰如今在中国市场与吉利、比亚迪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奔驰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声称,与北汽的合作,是战略性的,并且将继续强化。
所以,想要在“奔驰前面没有北京二字”,这种消息肯定是假消息。
之所以会有此类消息传出,原因在于跟奔驰有关的一家技术公司,退出了与北汽的合资。
1
这个德方公司的名字,叫“奔驰技术”,是戴姆勒在1995年投资成立的一家工程和咨询公司。顾名思义,这个公司并不生产整车,也不涉及整车业务,而是主要做技术和工程的咨询公司。
而“奔驰技术”这家公司与北汽合资,于2015年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汽德奔”的合资公司,总投资金额为2500亿美元,其中北汽占股51%,而奔驰技术占股49%,同样,这家“北汽德奔”,也不生产整车,而是为北汽自主品牌提供技术支持。
注意,这里划重点了,是仅为北汽自主品牌提供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这个“北汽德奔”,跟大名鼎鼎的“北京奔驰”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说有,那也仅仅是双方的股东层面有关联,而对于这两个公司而言,完全是没有业务交集的。
2
那为什么奔驰技术从“北汽德奔”撤资,会吸引外界的如此关注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概念:市场换技术。众所周知,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比较薄弱的,为了快速提升自主汽车工业水平,国家的战略是“市场换技术”。即用中国市场,换取汽车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而就是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北汽德奔”得以合资落地。既然是提升自主汽车工业水平,那自然技术支持的对象,是北汽自主品牌。
从2015年成立以来,这个“北汽德奔”为北汽的支持,还真不少。比如北汽最著名的车型?北汽BJ90就是换壳的奔驰GL,其动力总成更是直接引用了奔驰的3.0T、4.0T发动机。不过,这款官方售价高达69.80万-99.80万元的北汽自主品牌车型,在市场上几乎没有销量,主要提供给特种车辆使用。
3
除了北汽BJ90之外,北汽自主品牌新推出的车型BEIJING?X7,也是“北汽德奔”的手笔。其引用了奔驰上一代E级车V212平台以及前后车桥技术,无论外观还是内饰,也都有浓浓的奔驰风格。
但是,即便如此,即便有奔驰技术如此大规模的技术支持,北汽自主品牌在车市上的表现还是一塌糊涂。
从北汽德奔合资开始,五年的时间,北汽自主品牌没有推出过一款畅销车型。哪怕有北京BJ90这样的“王牌”,最终也落得“样子货”的下场,根本没有实现市场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北汽德奔的处境,就相当尴尬了,而奔驰技术的撤资,也是各方权宜之下的无奈之举。
写在最后:
其实,奔驰技术从北汽德奔撤资,对于奔驰来讲,没有任何的影响。毕竟,无论进口奔驰还是北京奔驰,与北汽德奔这个技术公司,都没有任何关系。
而北汽德奔的散伙,影响最大的,就是北汽自主品牌。要知道,北汽德奔在五年来的时间里,对北汽自主品牌支持相当大,而在没有北汽德奔的情况下,北汽自主品牌再想推出新产品,就要依靠自我研发与自我技术投入。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北汽自主品牌从奔驰获得的技术支持,将越来越少。
事实上,此前奔驰技术提供给北汽的技术,大多是奔驰品牌淘汰下来的二线技术,但这些技术对北汽自我研发水平而言,已经是相当超前。不过,即便如此,北汽自主品牌仍然没有在市场上建立成熟的品牌产品体系和市场口碑。
在奔驰技术撤资的情况下,北汽自主品牌将何去何从?北汽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知耻而后勇”建立一整套的自我研发和技术开发体系?
答案,也许不言自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汽集团 深度绑定奔驰之后 未来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奔驰退股北汽德奔,北汽德奔将变成中国独资企业。最初看到这一消息,教授还以为奔驰要终结与北汽的合作,以后奔驰车主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把车标上的北京抠掉。
实际上,北汽德奔全名是北京德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它的业务包括整车研发、汽车新技术研发、应用,工程咨询与培训。该公司由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MBtech?Group(梅奔技术集团)于2015年共同成立,旨在为北汽高端化提供技术支持。它不是北奔京驰。
北汽的旗舰越野车BJ90就是基于上一代?奔驰GLS开发而来,搭载的M276和M278发动机和9AT变速箱也是奔驰的产物。除此之外,BEIJING?X7也由北汽德奔提供技术支持。梅奔技术集团的退出意味着北汽高端化道路上将不再获得奔驰技术的支持,而不是北京奔驰散伙,奔驰自己独立生产。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梅奔技术集团退股其实是敲山震虎,希望北汽在北京奔驰持股比例的谈判中尽快作出让步。北汽德奔散伙,看上去不痛不痒,实际上,它代表了过去靠合资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要说到为什么北汽能躺着赚钱,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国汽车产业有关合资车企中方持股比例的政策规定。1994年制定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份文件的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这一条规定在2004年版本《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第四十八条中延续了下来,原文为: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股票上市的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股份公司对外出售法人股份时,中方法人之一必须相对控股且大于外资法人股之和。
但是在2018年,发改委宣布计划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这一消息公布后,第一个股份被外资方收购的就是华晨宝马,宝马在2018年10月份宣布将以36亿欧元收购华晨25%的股份,在2022年完成股份交割。大家翻开华晨汽车集团的年报一看,2017年华晨宝马盈利52.38亿元,占华晨汽车集团总盈利的119.6%。
华晨宝马如何做到子集团盈利超过总盈利?很简单,华晨汽车集团其他版块亏损即可。华晨的自主品牌金杯、中华等贡献了8.62亿的亏损。
巧合的是,北京汽车集团也是这种情况。北京汽车集团在2019年的毛利是373.87亿元,而北京奔驰的毛利是422.15亿元,这意味去除掉北京奔驰,北京汽车集团毛利负48.18亿元。北京奔驰可谓是凭借着一己之力扛着北京汽车集团前进。
不过,放开合资比例后,奔驰对这位合作伙伴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北京汽车集团这种又要分钱(北汽集团持有北京奔驰51%股份)还需要技术输血的合作伙伴,他们之间合作关系成立的前提只有一条政策——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现在发改委把北京汽车和奔驰合作的唯一前提抽掉了,奔驰自然是不会客气的。如果像宝马那样争得75%的股权,奔驰的毛利能够多拿100亿元,搁谁谁不争?更何况奔驰不是过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人家是来赚钱的。谈不拢那就退股北汽德奔给北汽看。
股比开放对于像华晨和北汽这类自主品牌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毕竟他们可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对方收购股权的筹码。举个例子,通用在美国被工会组织要求保证各种员工福利,导致成本居高难下,通用近年的净利润率在2%上下徘徊,比存银行定期还低。上汽和通用通过共同成立的泛亚技术研究中心可以减少通用研发成本。所以,通用和上汽还是会暂时维持目前的股比。
当初国家之所以推行中外合资,是希望国家汽车产业能够通过合资获取原始资本积累和原始技术积累,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目前,在国内,广汽的传祺、上汽的荣威、名爵、长安已经在这个模式下跑了出来,更有吉利、长城这种全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自主品牌。
回顾近几年北汽自主品牌的表现,并不算过得太好。北汽曾有个叫作绅宝的子品牌,无论是轿车的D系列还是SUV的X系列,在那个中国汽车市场疯涨的年代都捞不着什么钱,现在干脆齐刷刷地停产了。
北汽新能源倒是在补贴盛行加一线城市牌照政策的优惠吃到了一波肉,北汽新能源EC在当时的销量并不低,算上补贴后,北汽那几年自主品牌盈利情况非常可观。北汽EU5还曾连续多个月获得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不过,随着造车新势力和传统厂商在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投入,北汽新能源形式目前来看也不容乐观。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马太效应,头部品牌的销量还在增长,并且市占比越来越大,而尾部品牌则是突然闪崩,进入破产清算阶段。这次奔驰退出北汽德奔,虽然会对北汽自主品牌短期内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此次北汽一定能够明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最可靠。
奔驰退股北汽德奔其实对北汽影响不大,外资技术并不是国产品牌崛起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何一步步扎实地做好产品才是北汽自主品牌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叫什么?比亚迪奔驰合作腾势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根据媒体统计,2022年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旗下四大板块(北京品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和福建奔驰)的业务总销量跌至近6年以来新低的94.7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奔驰作为豪华品牌的定位,为北汽集团支持了一半以上的销量贡献,达到了59.2万辆,利润贡献达到96%以上。
北京奔驰对北汽集团的重要性,早已类似华晨宝马对应华晨汽车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北京奔驰是BBA(奔驰、宝马、奥迪)当中,唯一没有对股比调整有所实际动作的企业。这个问题或将成为北汽集团未来走向的关键。
是学习一汽集团,重新组建新的公司来分离权益,还是走华晨汽车的老路,最终成为代工厂。对于一直致力于重组和改革北汽集团的姜德义而言,北京奔驰也将是他任期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北京奔驰地位难以动摇
曾几何时,作为汽车产业“四小”(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中国重汽)之首的北汽集团,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新能源领域有曾经的“政策优势”领头羊北汽新能源,合资板块?上有BBA三巨头之一的北京奔驰,下有年销140多万的北京现代,甚至还包括试图打破BBA格局的宝沃汽车。
2017年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剧烈变化,短短几年时间,北汽旗下多个板块都尽显颓势,新能源一蹶不振,北京现代连年下滑,宝沃已经成为历史,同时,人才也大量流失。
如今拿得出手的业绩只有北京奔驰,其已经成为北汽集团下唯一的亮点。
根据北京汽车(01958.HK)发布的2022年业绩报显示:北京汽车于2022年实现营收1904.63亿元,同比增加8.27%;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净利润为41.97亿元,同比增加8.8%。
其中,北京奔驰实现销量59.2万辆,同比增长5.5%,销量占比达62.51%,收入为248.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35.31亿元),其收入占比的比重由2017年的87.04%提升至2022年的96.16%,北京奔驰的权重已经不言而喻。
自2020年空降而来的姜德义,对北汽集团的主要调整就是围绕着改革与放权,主要包括将北汽营销公司升为集团内的二级公司,与北汽股份和北汽新能源平级,同时逐步退出分公司业务板块,将权力下放给年轻一代高管。
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执行,那么姜德义应该会继续退出北京奔驰的板块,但是,一直以来,北京奔驰的实际经营和营销工作都由外方把持,北汽集团很少能够介入,因此,换人的实际效果和意义都不大。
事实也是如此,主导奔驰在华主要销售工作的北京梅赛德斯一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奔销售公司),由梅赛德斯一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中国)持股51%,其高管也多由外方高管担任。
最新的消息显示,段建军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出任北奔销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成为首位中国籍CEO。
此次人事调整,一方面是原CEO任期已到,另一方面,应该是奔驰希望进一步提振北京奔驰的销量,毕竟当下北京奔驰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并不出彩。
只不过,对于奔驰来说,股比的调整是更加诱人的选择。
眼下是股比调整的好时机
2020年,北汽集团董事长姜德义接手之时,北汽集团尚有年销116.9万辆的表现。
单纯从销量来看,北汽集团的改革似乎并未见到明显的成效,北京奔驰光鲜的销量数据背后,体现着北汽集团的危机。
而对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2年由戴姆勒奔驰更名)而言,这已是很好的局面。
历史原因,奔驰品牌在华企业的股权组成较为复杂,从最初的几家大经销商代理,到官方进入之后的默许其权益,从而导致奔驰国产车型销售渠道(北京奔驰)与进口车销售渠道(奔驰中国)产生过不小的内耗。同时,福建奔驰也分散了奔驰品牌在华的品牌影响力与渠道搭建等方面的凝聚力。
有评论指出,奔驰在华的前十余年发展,股权分散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发挥。
随着国产奔驰项目的深入,也就是北汽集团向上的阶段当中,奔驰方面逐步取得了销售渠道的平衡与稳定,这才有了后来奔驰在华销量的突飞猛进。
2016年,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将调整的话题就已经在业界讨论,2017年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就提及了,将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
同年福汽出现问题,北汽股份趁机拿下福建奔驰的股权35%的股权,从而实现主导福建奔驰的目标,当时没人看出来,这或许是北汽预留未来与奔驰谈判的重要手段。
奥迪股份此后正是借着欲组建新的合资项目,最终变相实现了与一汽的股比调整需求。
2022年的1月1日,合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老对手宝马成功实现了股比提升,奥迪则与一汽成立了占股比60%的新合资公司奥迪一汽新能源。
奔驰对此会视而不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如何行动才会利益最大化。
过分追逐利润而迷失
姜德义如今依然兼任北京奔驰董事长、法人代表的核心原因之一,或许正是要准备与其谈判股比调整的事项。
北汽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但是好在理论上还有时间。
华晨宝马之所以能够调整股比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当时华晨汽车与宝马的合资时间到期,双方进入重新续约的阶段,而北京奔驰的合资合同还有10年时间才到期,因此,短时间内奔驰难以从正常手续实现股比调整的目的。
结合之前谈到的2016年北汽股份主导了福建奔驰中方,奔驰从第二家合资项目入手的谈判对象依然还是北汽集团,因此,奥迪的思路也比较难实现。
在这里不得不说,虽然此前的北汽集团被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前董事长徐和谊一人,但是彼时的北汽还是做到了未雨绸缪。
只是,2017年之后的北汽遭遇人才危机,无论是外聘还是内调,难以出现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帅才更是几乎没有。
因此,集团内部无人能够接徐和谊的位置,最终不得不调“外行”的姜德义来救火。
如今的北汽集团,对于姜德义而言,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能够守住已经是不错的表现,北汽很难插手北京奔驰的规划与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奔驰的核心作用只是本土化生产,相比进口车型,国产奔驰用料大幅缩水的同时,保持高价格,以保证持续的高额利润。
从以往来看,奔驰的在华策略偏于保守,双方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对于北汽来说,自身找不到新增长点,未来走上华晨的老路,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奔驰在新能源转向的问题上,同样面临北汽类似的困境。目前北京奔驰的产品阵营看似强大,拥有奔驰C和E级插电混动,以及EQE、EQA、EQB、EQC纯电车型等多款产品,但是销量表现相对北京奔驰燃油车来说,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
奔驰方面显然过分高估了自身品牌的吸引力,其多款纯电产品高价发布之后无人问津,终端优惠高达十余万甚至二十万的优惠,但是销量依然惨淡,不过是从高定价时的月销个位数,提升至了如今的月销百位数。
原因除了产品定价过高之外,这些车型基本都是基于传统燃油车型改造而来,即所谓的“油改电”产品,其在三电系统、智能化水平、设计布局上无法与同价位全新设计的纯电车型相提并论。
有评价指出,相比较新势力的不断创新,老对手的锐意进取,北京奔驰只顾眼前的利润,未来可能会相当被动。
依点评:单独而言,北京奔驰的局面依然不错,但是对于合资双方来说,目前的局面是难以令人满意的,随着新势力的崛起,独资特斯拉的出色表现,老牌豪华品牌早已不是豪华车市场唯一的选择,北京奔驰目前的稳定表现还能持续多久,犹未可知。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依点资讯,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叫做“腾势(DENZA)”,两者于2010年在深圳成立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并在2012年正式推出腾势品牌。现在我们可能觉得奔驰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动作比较慢,但当你知道腾势和奔驰的关系之后,又会发现其实奔驰的动作不仅不慢,而且还要比其他人更快一步。 2010年也就是十年之前,比亚迪还只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小车企,德国巨头奔驰为什么会相中比亚迪呢?分析个中原因之后不由得感叹,奔驰确实有精锐的目光。 彼时,与奔驰在中国合作的企业是北汽集团,一个国有性质的车企,这种性质的车企或多或少都会仗着自己是铁饭碗(虽然做不大但也不会倒)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奔驰不是说没有向北汽输送技术,但现在我们也能看到北汽集团旗下一个像样的乘用车品牌都没有,商用车到还算可以。 再看比亚迪,虽然彼时的比亚迪在燃油车领域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比亚迪默默研发电池的动作还是被奔驰给看到了。而且电池技术会掣肘新能源车发展这一因素在当时已经显而易见,国家于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当中也提到接下来要提高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因此奔驰选择与比亚迪合作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不过腾势品牌更像是奔驰和比亚迪相互认识并交换了一下名片,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再联系,双方都没有投入太多资源去做这个品牌,只顾着自己玩自己的。或许也是因为过去十年里燃油车还是大势所趋吧,腾势品牌象征性地先后推出了纯电动SUV腾势和插电混动SUV腾势X,但都是无人问津。 现在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是大势了,腾势接下来会不会有新动作呢?估计不会,现在奔驰正在进行电动化的转变,而比亚迪才刚刚迎来春天,腾势只能维持不倒但很难向上。